尊敬的張教授, 我明白你的意思。在我看來,量子應用沒有實際用途。他們所做的就是獲得大量隨機量子電路的幅度採樣(其中有數百萬個)。 這樣,該計算沒有結構,因此沒有實際應用,也沒有解決實際問題。大量幅度採樣的讀數將給出電路的概率分佈。 但是我不知道這是否可以看作是實際使用的案例。 假設該分佈(如果電路具有高保真度)應該看起來像激光穿過雙縫裝置後所形成的圖案。 因此,一些採樣的幅度字符串(每個字符串對應於一個測量/讀數)將更有可能,而另一些則更少, 但是它們必須創建這樣的模式。否則,如果圖案失真,則意味著電路不具有高保真度,因為存在許多錯誤。 也有人認為,這種採樣在經典設備上需要指數時間。這是確定量子霸權是否發生的關鍵。 此類採樣以及隨後對採樣保真度進行測試的想法來自隨附的論文“表徵近期設備中的量子至上性”(boixo2018)。該測試方法稱為“ 線性交叉熵基準測試”。 來自boixo2018:“ ...很自然地可以推測,從分佈pU(x)進行採樣需要對量子電路進行高保真度仿真, 並且近似經典仿真很可能會失敗。因此,除非採用經典算法,如果使用在n中呈指數增長的資源, 則其輸出在統計上幾乎與足夠深度的量子電路的輸出分佈不相關。” 因此,Google的應用程序步驟如下: 1.指定隨機量子電路的門。 2.運行電路並讀出振幅(每次給出一串值)。 3.重複步驟2一百萬次以獲得概率分佈。 4.與經典計算進行比較(僅適用於較小尺寸和深度的量子電路,因為假定經典計算機將無法計算更高的深度 (如20)和更高數量的qubit(如53))。 5.如果第4步成功完成(即,通過了線性交叉熵測試=經典計算確認了量子計算的結果), 則推測較小尺寸的電路將按比例放大到較大尺寸的電路。步驟5建立了量子霸權, 因為沒有經典的計算機可以在合理的時間內處理量子比特的數量和量子電路的深度。